网站首页 高层关注 媒体聚疫 疫情播报 科技攻疫 专家论疫 管理进步 悬壶济世 医疗药品 中医治疫 防疫科普 照谣镜 警示录 依法战疫 宅家御疫 宅外避疫 各地战疫 吉林大地 长春行动 长春新区
战疫文化 谈古论今 战疫论坛 疫后重启 面向未来 世卫观疫 环球战疫 面向世界 海外发声 社科战线 战疫英雄 战疫日记 疫冷情暖
疫情与节约 疫情与浪费 疫情与效率
战疫图片 影音动漫 网站荟萃
 
您的位置: 首页 > 社科战线 > 心理咨询
改写你的疫情故事 实现创伤后成长
加入时间:2020-08-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眉
 

视觉中国供图

  转换观念,先把“受害者”转换为“幸存者”,再进一步转换为“成长者”,把能量聚焦在与不幸抗争上,才有可能开启我们的创伤后成长。
  
  ---------------
  
  如今,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概念我们都有初步了解了,而一个新的概念——PTG,还不为普通人所知。1995年,心理治疗家Calhoun和Tedeschi在其著作《创伤和转变:在痛苦的余波中成长》中提出了与PTSD相对应的概念: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Growth,简称:PTG),指个体在与重大危机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发展出更高的适应水平和心理功能。
  
  认识到人的脆弱性同时,感受到个人的强大
  
  创伤后成长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有关自我认知的积极改变,即在认识到人的脆弱性的同时感受到个人的强大,增强自我效能感,并且在认知上生成了一些新的有效的图式结构。
  
  第二是人际关系的改善,表现为与他人增加了亲密感,更能够表露和开放自己,增强了共情能力。
  
  第三是新的精神洞察力,表现为拥有更明确的生命意义,更能够面对生死问题,改变人生侧重点的序列,比如把亲情和友情放在前面,开始看重生命的体验价值,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欣赏,感恩每一天。
  
  1996年,也就是在提出PTG概念后的第二年,这两位心理学家发展出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这是一个包括了5维度21条目的问卷,这5个维度是:与他人的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精神的改变和对生活的欣赏与感激。2017年,这两位治疗家做了一系列跨文化研究后,又增加了一个维度:精神与存在的变化,即指与这个世界有更深的联结、存在与和谐感。
  
  两位治疗家在前人与同道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PTG概念,给创伤治疗界带来了一股新风,并成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那以后到现在,治疗师们在关注创伤所造成的问题之外,也开始努力发掘并激活人们在对抗创伤(战争、自然灾害、家暴、被性侵等)过程中的积极变化。目前创伤后成长已经推广到对重大疾病如癌症、艾滋病、心脏病、脑损伤、意外残疾以及一些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的研究中。
  
  以上介绍的是心理治疗界在创伤治疗与研究中发展出PTG概念的基本脉络。而我要谈的是,在这次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集体创伤中,我们普通人群该如何实现创伤后成长?
  
  我所说的“普通人群”,是指那些在这次疫情中没有遭遇重大丧失者,以及过往没有遭遇过重大创伤事件者
  
  疫情中遭遇重大丧失者(亲友离世)需要尽快寻求专业帮助。而过往有重大创伤事件者,疫情是一个扳机点,有可能激活之前的创伤记忆,因此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那么,创伤后成长的理念,在生活中如何具体操作呢?
  
  首先,我们要检视自己对自己的照顾是否到位。比如我们目前的生活是否基本恢复正常、饮食营养是否足够、生活是否规律等。只有先照顾好了自己的身体,才能够有持续不断的能量去应对接下来的成长历程。
  
  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误区,术语叫“幸存者内疚”,也就是灾难事件的幸存者中会有人产生一些身心症状。例如,对自己能够逃脱厄运和继续生活而心存内疚,因此,不仅会克制生活欲望,同时也会对他人享受生活的表现心存不满。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表现,需要立刻做的就是:原谅、允许并且接受自己的幸存。
  
  普通人无法阻断疫情,无法对逝者的离去负责。此外,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享受生活,与我们对逝者的追忆与纪念是不矛盾的,相反,活着而不爱护自己,不仅辜负了逝者,也是对自己生命的辜负。
  
  不仅如此,一个坚持幸存者内疚的人还有可能转化为对身边人的伤害,他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那些享受生活的人。所以,坦然接受内疚,认真享受自己的生活,体验美食,欣赏你眼前太阳下的风景,把自己照顾好,履行自己的各项人生责任,同时为身边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仅可以为我们的创伤后成长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纪念逝者的最好方式。疫情中所有的牺牲者都是代替我们而先走的,所以,我们要代他们而活,好好地活。
  
  其次,要完成从“受害者”自我转换为“幸存者”直到转化为“成长者”的任务。当今世界中,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受害者,失业、停业、收入骤降、生活方式巨变等,在很多国家中都会延续一段时间。可是如果我们始终停在受害者的身份上,把能量耗费在沮丧、痛苦、焦虑、愤怒甚至敌意上,就会因为过度防御而放大现实中的问题,也会因为过度戒备而错失可以改善现状的机会。所以,转换观念,先把“受害者”转换为“幸存者”,再进一步转换为“成长者”,把能量聚焦在与不幸抗争上,才有可能开启我们的创伤后成长。
  
  因此,第三点就是要能够尽快接受现实,不论你面临着什么样的损失,都要尽可能以一题多解的方式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点是:先生计,后生活。把用以抱怨、愤怒、痛苦和沮丧的能量用于解决一团乱麻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重新获得掌控感,还会收获自我效能感,而这些都是创伤后成长的内容。
  
  第四是要增强自己与他人的建设性联结。疫情让很多人意识到生活中真实关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疫情中,那么多陌生的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殊死抗疫,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为了保证社会运转作出了贡献,同时,我们也无比真切地体验到亲友之间抱团取暖、相互支持所创造出的人间温情。因此,疫情之后对关系的珍惜与维护,也是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内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通过重写自己的疫情故事让自己最终完成创伤后成长。
  
  这里的“重写”是指换一个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在疫情期间的遭遇。
  
  也许我们原来的疫情故事是这样的:疫情突如其来,让我与家人猝不及防,当时的恐惧和无助历历在目,现在疫情基本过去,可是我的工作丢了,感觉无比焦虑甚至恐惧,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这是一个受害者视角的疫情故事,虽然描述了基本事实,但是如果把故事只聚焦在疫情的悲剧面,我们会变得更加缺乏安全感,更防御、软弱甚至退缩。
  
  我们可以看到描述层面的明显遗漏。疫情来了,当事人感觉恐慌和无助,可他是如何坚持到疫情基本结束的呢,这当中发生了什么呢?现在他丢了工作,那他目前靠什么生活呢?他以后打算怎么办?
  
  如果换一个幸存者的视角写这个故事,就需要在同样的事实上补充一些新的事实:“……虽然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和无助,但是作为家庭成员,我的第二反应是我要承担起家庭责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储备物资,自觉隔离,系统读书,钻研厨艺,学习带娃……”
  
  “目前虽然失业,但是由于过去知道未雨绸缪,因此银行里有一笔存款。同时由于过去非常看重友情,所以现在得到了朋友的物质帮助。这一切使我可以基本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准。”
  
  “现在陆续开始复工,虽然无法马上找到心仪的工作,但要找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事情还是可以的。我打算先做着,同时注意着机会。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不仅活着,而且还可以和亲友们继续享受生活。”
  
  发掘自己在第二反应中所展现出的新的自我
  
  以幸存者视角写自己的疫情故事,很自然地,人们会感觉到力量和希望,同时也会想要感恩。
  
  而如果从成长者的角度写疫情故事,那关键就在于发掘自己在第二反应中所展现出的新的自我,甚至是奇迹般的自我。重大危机事件前,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生命的本能反应:战斗或者逃跑(生命力不足者则会出现木僵反应)。而最终将人们区分开来的则是第二反应,也就是本能情绪之后的理性思考、决策和行动。
  
  通过仔细回顾我们在疫情期间的第二反应,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些以往没有意识到的极为丰富的内外资源,例如反应敏捷度、适应力、韧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换位思考、是否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发现会极大地增强我们的自信,让我们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
  
  从成长者角度写疫情故事,很自然地就会总结从疫情中所学习到的生存智慧,总结中,会对自己的潜能和外在资源有很多惊喜的发现。同时还会对生命的意义作深度思考,对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件作出新的排序,也会对自己的关系产生更珍惜的情感。
  
  文化会影响人对创伤的感受,影响个体如何应对危机,也会影响创伤后的成长。宿命论会让人消极对待这场疫情,因果论则会让我们聚焦于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当前,我们更需要一种创伤后成长的文化让我们思考新生的可能。在鼓励成长的文化中,成长才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只要有心,你一定会从这场席卷中国与世界的疫情中学习到什么,从自己的身上发现些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行为,包括改写疫情故事,提升自己的生命智慧和洞察力,让自己实现创伤后的成长。
  
  否则,我们的苦就白吃了,我们就“浪费了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
  
  (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心理学教授)
  
  中国青年报(2020年08月28日06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实时疫情  
台湾肠病毒进入流行期 单周逾1.1万人次就诊
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4年第14周第799期
安徽:2024年3月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中疾控:3月全国新增新冠重症病例588例
3月 中国内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4年3月份陕西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科技攻疫  
3D打印药膜能“剿灭”癌细胞
抗体疗法让免疫系统年轻化
人体如何抑制特定病毒传播?
新技术助力实现结核病“早发现早治疗”
科学家用人工智能设计全新抗体
我专家揭示猴痘病毒复制工作机制
 
专家论疫  
应对致病微生物挑战,感染病学科发展不允许再忽视
张文宏最新解读,有人咳得停不下来
预防百日咳 接种疫苗最有效
对百日咳“大龄化”趋势要有正确认识
权威专家支招防治“百日咳”
专家谈“X疾病”:不必恐慌 保持警醒 积极应对
 
管理进步  
推动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落地见效
科学研判,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新疆:严禁流于形式 5方面提升核酸检测的准确性
北京严格校园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
北京健康宝,可查询外省市核酸检测结果并上传
历史核酸记录不显示了!康复者求职歧视迎来转机
关于我们 征稿征集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通用网址: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2021年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资助扶持重点项目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ICP备05008513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