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博拉疫情期间的援非故事 |
加入时间:2023-10-25 来源:新京报 作者:戴轩 |
|
|
|
|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0月20日,中宣部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时代楷模”称号。
9年前,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在几内亚,一家医院中9名医务人员感染,6人因此离世。
中国的援外工作并未因此停止。当年8月,不少医生给家人提前写下遗书,随后作为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赶赴非洲进行为期18个月的医学援助。
他们帮助几内亚培训了一千多名公共卫生师,填补了当地公共卫生体系的空白;他们带去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中超声等技术,帮助几内亚医生提高医学水平。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0月20日,中宣部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时代楷模”称号。记者采访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援外故事。
埃博拉疫情期间远赴非洲
2013年12月,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正式组建,其中包括临床医师、护士、药师、检验师,以及翻译、财务、总务、厨师等不同专业共19名队员,全部来自北京友谊医院。医学影像专家、曾经有过援藏经历的副院长王振常被医院党委选派为医疗队队长。
几内亚处于西非,环境优美,经济落后,医疗条件较差。2014年3月,非洲暴发了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之后几个月里,几内亚的埃博拉疫情愈加肆虐。
感染人数激增、病死率极高,全世界“谈埃色变”,许多国家纷纷撤离援非医疗队,甚至连“无国界医生”都停止向几内亚派出医疗志愿者。6月,又有坏消息传来: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即将前往的中几友好医院里已有9人感染埃博拉,其中6人不幸离世。
疫情当前,援外的任务没有中断。2014年8月16日,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踏上征程,不少医生给家人留下了遗书。
由中国援助的中几友好医院位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是医疗队工作的主要阵地。王振常担任中几友好医院副院长。
医疗队19人中共有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4人,是各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他们将专业理念、学术知识及宝贵的临床经验与当地医疗同仁分享,并在医院内多次开展多个学科的学术交流及危重病例讨论。
协助当地培训上千名公共卫生师
“几内亚的公共卫生体系几乎没有,条件很原始。”王振常回忆,为落实帮助非洲国家有效应对和防控埃博拉疫情的承诺,我国政府提出无偿帮助几内亚政府培训1000名公共卫生师,以提升当地防控埃博拉能力。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由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与北京公共卫生专家组共同组成培训团队,负责开展几内亚的埃博拉防控培训任务。
王振常担任此次培训任务组组长。接到任务后,王振常多次与国内联系、在当地考察及调研,医疗队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和防护措施。
培训工作自2014年12月起开展,历时2个月,超额完成对当地1679人的培训计划。此项培训工作对几内亚当时的埃博拉疫情防控起到指导作用,并为其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培训医务人员500名、社区工作者600名,还对总统府、卫生部、安全部、国际合作部、外交部、科纳克里市政府等的国家行政人员600人进行了培训,使他们建立公共卫生观念,了解公共卫生策略,为埃博拉防控发挥特殊的价值。
医疗队设立质控组、讲师组、防控组、安保组、财务组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计培训28场。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科纳克里市长出席了培训结业仪式,对此次培训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科纳克里市政府向中国驻几大使、商务参赞、培训专家组和医疗队颁发了特殊贡献荣誉证书,以表示几内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的感谢。
在此过程中,中国政府先后派出五批防疫专家组与医疗队协同作战,共同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西非疫情例会,如实、按时完成汇报,医疗队还多次与专家组共同考察中几友好医院埃博拉防控流程,撰写考察报告。
开启几内亚神外科显微时代
中几友好医院科室相对齐全,但因设备落后及药品匮乏等原因,无法开展规范临床检查及危重病人救治。医疗队积极参加中几友好医院的临床工作,结合当地的医疗条件尽可能地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与指导,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开展临床工作。同时,结合各专业特点,提出学科建设和规划,提高几内亚医疗技术水平。
医疗队队员、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旭记得,当时全几内亚人口1400万,神经外科医生只有3名,分别在3家不同的医院。“只有一台核磁与3台CT,条件简陋。”在技术方面,几内亚还停留在传统神经外科阶段,尚未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组织被放大几倍或十几倍,显微解剖与肉眼的大体解剖完全不同。
与当地神外科主任交流后,陈旭开始进行显微神外手术培训。由于视野放大,微小的动作也可能移出术野,患者的呼吸、心跳也会让器械发生跳动,影响操作。最初,当地医生对自己的操作非常不满意,想打退堂鼓,直到陈旭带着当地医生为一名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这才坚定了当地医生继续学习的决心。
2个月后,当地医生团队独立完成了几内亚第一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开启了几内亚神经外科的显微时代。
手术台上的“第三只眼”
在出发之前,医疗队队员、北京友谊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张庆了解到几内亚医疗仪器十分缺乏,他特地从友谊医院申请了一台便携式超声仪,装在行李箱中漂洋过海,很快,这成为医疗队中利用率最高的设备。由于疫情汹涌,当地华人华侨惧怕去医院看病,医疗队队员利用休息时间为中资机构上门巡诊。为避免磕坏仪器,颠簸的路途中,张庆还会把超声仪放在腿上甚至抱在怀里。
在给一位华人检查甲状腺时,他发现一个仅有米粒大小的病灶,凭借工作经验,张庆怀疑这是恶性肿瘤,嘱咐患者尽快回国接受正规治疗。后经北京友谊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由于瘤体小且发现及时,治疗效果很好。
张庆还发现,当地不仅医疗设备稀缺,仅有设备也并没有发挥全部作用,譬如国内常规的术中超声检查,在几内亚从未开展过。
由于超声不能穿透骨骼,而成人的头骨也不像小孩那样保留了一条缝隙,为了更精准地判断肿瘤的位置与大小,在脑瘤切除手术中,医生会在开颅后的脑组织表面进行超声扫查,精准获得瘤体的边界及内部结构影像。在几内亚为一名脑瘤患者做手术时,张庆就向当地医生示范了这种做法,手术进展顺利,瘤体被彻底切除,当地医生很高兴地对他说,“你是我们的第三只眼!”
依托友谊医院的综合优势,医疗队建立了与中几友好医院的多项对口合作项目,其中包括放射影像诊断技术援助和培训、超声引导下介入诊疗技术及培训、微创外科诊疗技术等援助项目。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对提高几内亚的医学诊疗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2014年底,医疗队完成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抗击埃博拉紧急调拨的设备物资和常规医疗队药械货柜物资的清点整理工作,并举行了对中几友好医院设备药械的捐赠仪式。在此基础上,医疗队协助做好医院重症监护室的设备和技术人才储备工作,并协助医院发展重症医学科室建设。
通过医疗队的努力,中几友好医院已先后实现了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腹腔镜微创治疗、CT血管造影、药品信息化等新技术,以及财务管理信息化,为建设数字化医院打下基础。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