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高层关注 媒体聚疫 疫情播报 科技攻疫 专家论疫 管理进步 悬壶济世 医疗药品 中医治疫 防疫科普 照谣镜 警示录 依法战疫 宅家御疫 宅外避疫 各地战疫 吉林大地 长春行动 长春新区
战疫文化 谈古论今 战疫论坛 疫后重启 面向未来 世卫观疫 环球战疫 面向世界 海外发声 社科战线 战疫英雄 战疫日记 疫冷情暖
疫情与节约 疫情与浪费 疫情与效率
战疫图片 影音动漫 网站荟萃
 
您的位置: 首页 > 社科战线 > 对策建议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环境教育须先行
加入时间:2020-06-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培养和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文明均提出前所未有的考验,更呼唤着人类集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冷静反思。经过疫情的洗礼,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出现一些“绿色”的变化,出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多通风、分餐制、垃圾分类、拒食野味逐渐成为大众的共识。这些变化体现出人们努力通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化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立,尊重顺应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与尝试。
  
  1.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十分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绿色生活方式,简言之,即是指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注重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从深层意义来讲,绿色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良好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当代人在享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同时,也意味着个人自然审美观的养成以及对生态伦理和道德规范的遵从,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由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个体消费活动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极有可能给他人或整个社会造成额外的成本和代价,即产生外部性影响。当个人选择绿色生活、保护环境时,他就在主动减少自身行为的外部影响,主动承担行为的成本,创造出优美环境,营造正向的外部影响。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如果个人仅局限于个体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集体将面临“公地的悲剧”,可见,绿色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集体理性的选择。
  
  2.环境教育是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关键一环
  
  绿色生活方式建立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上,需要行为人具备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备理性认识,对社区、城市、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保持关注,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并非易事。因此,环境教育必须成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关键一环。
  
  以疫情以来关于“禁食野生动物”的争论为例。有些人认为吃野味是个人自由,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认知缺乏。由于环境系统的普遍关联性、环境影响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环境影响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充分,人对自身行为的外界不利影响往往不易察觉。比如,当个人食用野生动物时,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传递的消费需求信号正在刺激供给端的行为,推动一个巨大的商业链条,甚至非法市场的形成。再如,由于传统习俗的惯性认知,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卫生风险,更难认识到在野生动物养殖、捕猎、交易、贩卖、屠宰等环节也都存在人畜共患病的高度风险,极大威胁全社会的生态和公共卫生安全。或者,在另一个极端上,由于对野生动物缺乏科学认识,给野生动物贴上“污名化”“敌对化”的标签,没有认识到威胁人类安全的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和安全距离,甚至试图错误地以“生态杀灭”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绿色行为面临激励缺乏。由于存在上文所说的外部性,纠正自身负外部性的行为往往需要付出额外成本,缺乏经济激励使行为人即使知道负外部性的存在,也不会主动践行绿色行为。再次,生活中的绿色行为还面临管制缺乏的困难。由于资源环境的产权界定不清晰,环境破坏行为往往难以被观察和监督,加上因部门协同、执法成本、技术条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出现监管真空,破坏环境的行为面临极高的监管成本和难度。
  
  可见,把绿色生活方式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觉习惯,仅仅依靠强制和建立经济激励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还需要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而教育可以发挥促进人的习惯养成,调动理性和内在的同情、关爱的作用。教育回应着时代之需、时代之问,承担着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应该主动将环境教育全面渗透到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调查研究产生环境知识、通过科学普及传播环境知识,通过知识产生环境认知和意识,激发公众的绿色生活意愿和自发行动,培养具备生态文明思想和素质的合格公民。  
  3.全面推动环境教育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中国的环境教育由来已久,成汤“网开三面”,管仲“谨守山林菹泽草莱”,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朴素的环境主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时至今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危害性不断升级,环境教育却显得落后于时代需求。笔者建议,把环境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主体协同推进的事业,全面推动环境知识普及、环境体验和环境实践,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
  
  结合人的成长规律,在成长的各个阶段普及不同深度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以趣味方式带领学生感受环境美好,认识自然现象,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代际思维,深刻体会地球环境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形成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共同关注。
  
  走进环境,感受自然,了解自身行为和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后果。人本是自然的产物,这种种源的亲和力使得人类天然地有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愿望,但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商业化发展逐渐将绿色驱赶到城市的边缘,也使得年轻人正从心理上远离自然。英国的“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日本在教育中主张“感受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培养过程都是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
  
  大力倡导实践教育,开展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环境的行为示范。加强学校与城乡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拒绝野味、环保科技创新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降低绿色生活的行动成本,提升绿色生活的收益,以此与环境教育产生合力,发挥更好的效果。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冠肺炎疫情敲响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警钟,同时绿色生活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我国处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征程之中,全社会应全面推动环境教育,培育绿色生活方式,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实时疫情  
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4年第14周第799期
安徽:2024年3月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中疾控:3月全国新增新冠重症病例588例
3月 中国内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4年3月份陕西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中疾控发布最新流感周报,流感阳性率继续下降
 
科技攻疫  
3D打印药膜能“剿灭”癌细胞
抗体疗法让免疫系统年轻化
人体如何抑制特定病毒传播?
新技术助力实现结核病“早发现早治疗”
科学家用人工智能设计全新抗体
我专家揭示猴痘病毒复制工作机制
 
专家论疫  
张文宏最新解读,有人咳得停不下来
预防百日咳 接种疫苗最有效
对百日咳“大龄化”趋势要有正确认识
权威专家支招防治“百日咳”
专家谈“X疾病”:不必恐慌 保持警醒 积极应对
中疾控专家: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三多一重”特点
 
管理进步  
推动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落地见效
科学研判,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新疆:严禁流于形式 5方面提升核酸检测的准确性
北京严格校园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
北京健康宝,可查询外省市核酸检测结果并上传
历史核酸记录不显示了!康复者求职歧视迎来转机
关于我们 征稿征集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通用网址: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2021年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资助扶持重点项目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ICP备05008513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