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安全防线岂能如此脆弱? |
加入时间:2025-09-08 来源:极目新闻 作者:屈旌 |
|
|
|
|
辽宁通报沈师大学生呕吐腹泻事件,高校安全防线岂能如此脆弱?
9月7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针对沈阳师范大学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一事发布通报:8月31日,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陆续接诊了一批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截至9月7日17时,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2087人,已痊愈1817人,现有胃肠炎症状者270人,均为轻症。
经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供水系统现场勘察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本起事件系由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已对该自备井采取封闭管控措施。学校已协调水务部门全力保障学生用水,并着手组织市政供水管网接入工程。(据9月8日北京日报)
高校才刚开学不久,就有两千多名师生因水污染致病,虽然多数人已痊愈,仍有症状者也均为轻症,但此事仍不能等闲视之。这样突然暴发的群体性病毒感染,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让众多家长感到忧心忡忡,破坏了高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很多人或许不解,为什么一所位于大城市的高校,仍在使用自备井?在不少城市的新建区或扩张区域,市政管网尚未完全覆盖,自备井成为许多单位过渡性供水的方式。自备井取水成本较低,管理自主性强,但很容易因为管理维护不当,导致各种污染风险。而一些高校出于成本考虑,长期依赖老旧自备井系统,对水质的检测往往也只覆盖常规项目,甚至是“走走过场”。安全管理上的“省事”,安全防线的脆弱,给公共卫生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校方应急响应机制的迟缓,据一些学生的网络爆料,此前陆续有学生反映学校水质问题,称水有铁锈味,颜色浑浊等,但校方并未及时响应彻查,直至大规模感染暴发才关闭了东生活区供水管道。对安全隐患的麻痹大意,让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事后再怎么积极治疗补救,已经造成的身心伤害也难以迅速抚平,信任感和安全感更难以在短时间内重建。
根据沈阳市疾控部门的通报,感染事件的起因是学校的自备井蓄水池受到诺如病毒污染。尽管官方已封闭水井、启动市政供水接入工作,但通报仍留有未竟之问:生活用水的蓄水池本应严密保护,确保水质,病毒究竟是通过什么路径侵入?是否存在人为疏忽或管理维护不到位的情况?目前学校到底有没有对全校的管网进行检测,确保其他师生和周边居民用水安全?造成了如此大规模的感染事件,学生及主管部门是否启动了问责程序?
早在事发初期,校方就曾发布通报称:患病学生样本中检出诺如病毒阳性;东生活区供水管网末端水样检出诺如病毒阳性,相关部门正在全力查找原因。而如今,时间过去了5天,调查仍停留在“确认诺如病毒污染”的层面,未能厘清完整的责任链条和事故成因,这很难消除公众的疑虑。公共卫生事件不容小觑,通报绝不能“没头没尾”,更不能轻易地就此翻篇,必须严肃追责问责,以及对系统性漏洞的反思和补救。
沈阳师范大学此前通报截图
水是生命之源,责任是安全之基,校园水质安全关乎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和疾控部门不能仅仅满足于找到学生致病的原因,更应对校园基础设施开展全面排查和升级改造,尽快接入市政统一供水网络;同时建立更敏感、更快速的安全监测和舆情反馈机制,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相关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学校日常安全的常态化抽查和监督,不能等到出事再介入,要将各类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侥幸心理是最大的风险,透明问责是最好的防控。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将师生的身心健康置顶,才能筑牢校园安全的防线,避免类似事件再次上演。
极目新闻评论员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