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登革热流行季|暴雨之后,广州有
多个伊蚊风险点!出现高热骨痛要尽早就医
在暴雨过后的广州,温暖潮湿,十分适合蚊子滋生,而伴随蚊子的活跃,登革热也逐步进入发病高峰期。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每年的6月-11月,是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季,近期监测到广州有多个伊蚊风险点,所处地区的媒介伊蚊密度越高,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越高。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二科主任王建主任医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登革热是通过蚊子传播引起的,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所以预防登革热最重要的就是防蚊灭蚊。而如果近期外出旅游后出现高热、骨痛、皮疹等症状,要及早就医。
今年全球登革热疫情高发
登革热又称骨痛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蚊子叮咬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吸血后就会把登革热病毒传播给其他人。王建介绍,登革热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我国以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浙江等南方省份为主。
近年来,广东省每年都有输入及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生。《2019-2021年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分析》报告显示,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在2019-2021年每年的4月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5月-9月是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的高峰期,传播登革热的风险较大。
今年全球登革热疫情高发,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美洲地区2024年1月-3月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超过300万人,是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国家疫情最为严重;我国周边马来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登革热疫情较去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升高。
随着出入境旅游旺季的来临,登革热防控也凸显重要性,在《广东省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策略研究》中提到,广东地区在40年间(1978-2017)的登革热流行具有区别于传统登革热流行区的特征,由输入病例和其引起的本地传播是广东地区登革热流行最典型的特征。
广州市番禺区疾控中心提醒,近期因五一长假,境外旅居人员经停番禺区的数量多,由境外输入登革热病例并引起本地疫情扩散的风险高。
一旦高热骨痛,及时就医
“在登革热流行期间,轻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王建说,登革热患者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和皮疹。”
1、高热: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或40℃。
2、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
3、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4、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
《广东省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2019年版)》中指出,每年的4月-11月,医疗机构应启动对于登革热疑似病例的登革病毒NS1抗原筛查工作。
“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但也不用太担心。”王建解释,因为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5-7天可以完全康复。但是对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患者,可能会发展成重症,这类人群,需要做好防范措施,保护自己,若怀疑感染登革热,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治愈。
4月下半月广州有多个伊蚊风险点
预防登革热从控制伊蚊着手,无积水就无幼虫,无幼虫就无成虫,无成虫就无登革热传播。因此,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要有防蚊、灭蚊意识,并在雨季和夏季清除蚊媒孳生地以降低伊蚊密度。
登革热流行风险有多高?据记者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风险提示指标包括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法BI)和成蚊密度(诱蚊诱卵器法MOI)。
当BI>20或MOI>20时,意味着媒介伊蚊密度较高。
当一个地区出现多个监测点BI>20或MOI>20时,意味着该地区登革热流行风险较高。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发现,2024年4月下半月,全省共监测到21个媒介伊蚊高密度监测点,幼虫密度BI有6个,成蚊密度MOI有15个,其中广州市最多,有15个。
省疾控中心倡导以上地区的市民要积极行动,翻盆倒罐清积水,减少伊蚊幼虫的孳生。
登革热主要通过“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要尤为注意预防伊蚊叮咬,防患于未然。
专家建议,家庭安装纱门纱窗,出入随手关门,平时可以点蚊香、驱蚊片、睡觉时使用蚊帐。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早上8点-9点,晚上5点-6点)在树荫、草丛等阴暗处逗留。到蚊子多的地方尽量穿长袖长裤,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同时,王建还提醒,及时清理家庭花瓶等容器积水,防止垃圾堆积,将垃圾放入密闭塑料袋并放入密闭容器中。
文|记者张华 通讯员 詹海燕 刘琪莎 图|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