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高层关注 媒体聚疫 疫情播报 科技攻疫 专家论疫 管理进步 悬壶济世 医疗药品 中医治疫 防疫科普 照谣镜 警示录 依法战疫 宅家御疫 宅外避疫 各地战疫 吉林大地 长春行动 长春新区
战疫文化 谈古论今 战疫论坛 疫后重启 面向未来 世卫观疫 环球战疫 面向世界 海外发声 社科战线 战疫英雄 战疫日记 疫冷情暖
疫情与节约 疫情与浪费 疫情与效率
战疫图片 影音动漫 网站荟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论疫
人兽共患病防控关键要从源头阻断
加入时间:2023-03-27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刘一明
 

动物健康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表示——

人兽共患病防控关键要从源头阻断

  从人们熟知宠物身上携带的狂犬病、弓形虫病,到畜牧业重点防控的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全球人兽共患病约有200种,其中60%来源于动物,并且在近年有加重、加快趋势,动物健康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的健康。
  
  “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不仅能够保障动物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禽畜养殖和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人兽共患病防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亿头,家禽出栏161.4亿只,肉牛出栏4840万头,羊出栏3.36亿只,牛奶产量3932万吨。
  
  “如此大的饲养量,这么高的消费量,要保障食品安全,有效防控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沈建忠说,“但不管工作量多大,动物源头的防控一定要做好。”
  
  沈建忠介绍,从动物源头解决人兽共患病问题,需要农业农村、卫生、环境、食品等多个相关领域共同努力,多部门协同落实、联防联控,通过加大与防控需求相匹配的资金投入,建立人兽共患病一体化防控体系,从全链条解决问题。
  
  同时,宠物与人类的接触比农场动物更紧密,2021年,我国饲养的犬猫已经超过了1亿只。随着我国居民养宠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未来在宠物方面的人兽共患病防控也是工作的重点。
  
  沈建忠建议,应进一步重视人兽共患病动物源头防控的研究,一是加强人兽共患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例如中间宿主感染后如何获得对人的传播能力等;二是加大对防控技术、鉴别诊断技术、疫苗、药物等研发;三是重视完善地方和基层的防控力量,强化基层兽医队伍,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针对布病等重要疫病,在动物环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实现净化。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来推进“人病兽防、关口前移”,在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抓好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农业农村部去年印发《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强调,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要坚持源头防治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因地制宜因病施策、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等四项原则,聚焦重点病种,统筹各方力量,明确政府、部门和主体三方责任,推动各项防治措施落实落地。
  
  农民日报(2023年03月27日第007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实时疫情  
2025年4月安徽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2025年4月甘肃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公布
2025年第18周第855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
2025年3月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25年3月湖南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概况
2025年3月河南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科技攻疫  
一种对付新冠的口服药可治愈埃博拉
甲流病毒是如何逃避免疫系统“追捕”的
我国科学家在肺纤维化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科学家揭示新冠病毒进化方向,下步研究重点在预防
破解疟疾传播路径之谜
高科技绷带可抵御感染
 
专家论疫  
规范诊疗之下,红斑狼疮病情可控
广西专家解答公众健康问题
专家:发现肺结节莫紧张,科学防治护健康
发生禽流感疫情地区,应暂停现场宰杀销售活禽
春季谨防带状疱疹,专家支招科学预防
如何科学防治流感?专家这样说
 
管理进步  
推动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落地见效
科学研判,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新疆:严禁流于形式 5方面提升核酸检测的准确性
北京严格校园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
北京健康宝,可查询外省市核酸检测结果并上传
历史核酸记录不显示了!康复者求职歧视迎来转机
关于我们 征稿征集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通用网址: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2021年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资助扶持重点项目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ICP备05008513号-23